笔趣阁

19楼乐文小说>诗词 白云 > 第70章 竹径寻幽悟健魂(第1页)

第70章 竹径寻幽悟健魂(第1页)

云麓词心录·第七十章:竹径寻幽悟健魂

金陵的玉兰刚谢,煜明收到了来自蜀地的信笺。鹅黄信纸上,铁线篆写着“青城竹茂,邀君共赴隐逸约”,落款是“鹤轩、松涛、竹溪”。这三人皆是煜明在武当山论道时结识的友人,鹤轩善太极,松涛精剑术,竹溪则通晓草木之理,四人曾在泰山之巅共赋《登岳》长歌,自此以“云麓五友”相称,取“云麓烟霞,健心同修”之意。

一、青城初晓·竹露沾衣

四月的青城山笼罩在晨雾中,煜明背着葛布行囊,在天师洞前遇见了等候的三人。竹溪身着青布襦裙,正蹲在竹丛旁观察晨露,松涛手持长穗剑,正在石阶上演练“太极十三剑”,剑穗扫过青石板,惊起数只山雀。鹤轩则站在观前古银杏下,双手如抱球状,正在吞吐晨息,衣袂随山风轻轻摆动。

“煜明兄来得巧,昨夜山雨初霁,正是竹露最清冽的时候。”竹溪笑着起身,手中捧着一片硕大的竹叶,叶心盛着数颗晶莹的露珠,“《本草拾遗》说竹露‘性平,味甘,能清心火’,一会煎茶正好。”

鹤轩收功走上前来,衣上还沾着几缕竹丝:“青城山多竹,当年张道陵天师在此结茅传道,想必也常与这竹影为伴。”他指了指山间漫无边际的竹林,晨雾在竹梢流转,恍若绿色的云海,“松涛刚才练剑,剑锋过处,竹叶竟不落一片,倒合了‘草木含情’的意境。”

四人沿着竹径徐行,脚下的落叶出沙沙声响。忽然,前方传来“砰”的一声闷响,只见一位老者单手持竹篙,撑在两株巨竹之间,双腿悬空,竟如游龙般在竹枝间荡来荡去。松涛低声惊叹:“这是‘竹间飞渡’,当年在武当山听师父说过,需得练足十年轻功,方能借力竹枝而不折。”

煜明望着老者矫健的身姿,忽然想起竹溪寄来的诗中“双手撑杆如立岳,双腿展翼似翔天”,此刻实景入眼,竟比诗句更显灵动。老者落地后看见他们,笑道:“几位可是来寻‘竹林健影’的?老朽姓林,在此种竹三十年,每日与竹相戏,倒悟出些强身之道。”

二、竹坞论剑·刚柔相济

林老者引他们到一处竹坞,坞中设有木架、石锁、竹梯等器械,另有一汪清泉从竹根下流出,汇集成潭。松涛按捺不住,抽出长剑,以剑穗为笔,在地面沙砾上写下“刚柔并济彰奇技,动静相谐赋雅篇”,正是煜明曾题赠他的诗句。

“好字!”鹤轩抚掌赞叹,随即走到木架前,双手撑杆,竟做出倒立姿势,双腿在半空摆出“太极”图案,“当年在武当山,师父常说‘动若脱兔,静若处子’,其实健身如悟道,皆在一个‘和’字。”

竹溪蹲在清泉边,用竹筒接水,忽然指着潭中倒映的竹影:“你们看,竹有刚劲,却能随风弯曲;水本柔弱,却能穿石。健者之道,不正是取法自然?”她转头望向林老者,见他正用竹篙挑起百斤重的石锁,却如拈花般轻松,“就像林前辈,借竹力而养人力,正是‘融入自然寻至美’的妙境。”

煜明忽然想起去年在黄山,曾见采药人在悬崖间攀援,身轻如燕,与眼前场景竟有相通之处。他走到竹梯前,试着攀登,竹梯随脚步轻轻晃动,却暗含韧性,正如诗中“力融自然彰坚韧”所写。林老者见状,笑道:“竹梯虽晃,却承得住千钧,就像人的筋骨,看似柔软,实则坚韧。”

松涛忽然收剑入鞘,从行囊中取出一幅《竹林健影图》,正是昨日在山脚下所绘:竹影婆娑中,鹤轩打太极,竹溪采竹露,林老者飞渡竹间,每一笔都勾勒出人与竹的和谐之美。“可惜没画出煜明兄观竹时的神情,”松涛笑道,“那眼神,倒像是要把竹影都收进诗里。”

三、茅檐煮茶·草木知心

晌午时分,林老者在竹坞茅檐下煮茶,用的正是清晨收集的竹露。陶罐中,青城山的老茶缓缓舒展,茶香混着竹香,在茅屋中缭绕。竹溪取出带来的《山家清供》,翻到“竹萌羹”一节,忽然笑道:“当年陆放翁在蜀地,曾写‘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’,此刻我们有竹露茶、竹笋羹,倒比放翁更添几分野趣。”

鹤轩端起茶盏,忽然起身,对着竹林行了个道家礼:“多谢竹子赐我们衣食住行,古人说‘不可居无竹’,诚不欺我。”他转头望向煜明,“还记得我们在泰山说的‘健心’吗?身健易,心健难,唯有与自然相融,方能得真健。”

说话间,林老者忽然走到竹丛前,单手撑地,竟以“一苇渡江”之势,在竹枝上连点七下,最后稳稳落在竹坞石桌上。松涛击掌喝彩:“这手‘竹上飞’,比书中记载的还要精妙!”林老者捋须笑道:“老朽哪懂什么精妙,不过是每日与竹相处,不愿辜负这满山青翠罢了。”

煜明望着茅屋墙上挂着的几幅字,其中一幅正是“健者风姿”:“翠影林间意气昂,娇躯倒立韵悠长。”此刻见林老者演示,方知诗句中的“意气昂”并非虚写,而是真正融入骨髓的生命力。他忽然明白,所谓“健影”,不仅是身姿的矫健,更是心灵与自然的共振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四、幽篁夜话·健魂诗心

入夜,四人在竹坞外燃起篝火,松涛取出随身携带的七弦琴,弹奏起《风入松》,琴音与竹叶沙沙声交织,恍若天籁。鹤轩借着月光,在竹片上刻字,正是林老者口述的健身口诀:“竹有节,人有骨,节节相通,骨骨相承。”

“你们看这竹,”竹溪指着火光照亮的竹丛,“生长时每节必直,遇风雨则弯腰,雨后又挺直,正如人在困境中,需能屈能伸。”她转头望向煜明,“当年你在赤壁赋中写‘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’,如今看这竹林,万千竹枝虽小,却能聚成竹海,这不正是‘个体与自然’的妙喻?”

煜明忽然想起白天看见的“健女身姿若游龙”,那是竹溪在演示“导引术”时的模样,柔中带刚,与竹的特性竟完全契合。他取出随身携带的《云麓词钞》,翻到去年在武夷山茶寮写的《鹧鸪天·健行》,轻声吟诵:“竹杖芒鞋踏翠烟,山风解带意悠然。刚柔自在心中悟,不向人间羡羽仙。”

篝火噼啪作响,火星溅入竹林,转瞬熄灭。林老者坐在竹椅上,望着漫天星斗,忽然说:“老朽这辈子,见过太多追求‘健’的人,有的练力,有的练气,却少有人懂得‘健’的根本在‘和’。和于自然,和于本心,方能长久。”

松涛忽然停琴,取出一幅新画,画中四人围坐篝火旁,背后是参天竹林,上方题着“竹径寻幽悟健魂”。鹤轩笑道:“这幅画该收进《云麓词心录》,让后世知道,我们寻的不是强身之术,而是健心之道。”

五、晨曦别鹤·云麓长歌

次日清晨,山雾未散,林老者送他们到竹径尽头。他从怀中取出几支竹笛,送给每人一支:“竹笛之声,可通天地,闲时吹一曲,胜似服药。”煜明接过竹笛,忽然想起昨夜篝火旁,林老者曾用竹笛吹奏《鹤鸣九皋》,声传十里,惊起宿鸟。

四人行至半山腰,忽听头顶传来鹤鸣,抬头只见两只丹顶鹤从云隙中飞过,长长的尾羽划过蓝天,竟与竹梢的弧度相映成趣。竹溪忽然轻吟:“且看高难舒意气,青春似火韵无穷。”这正是她为“健者”写的诗句,此刻用来形容眼前景象,竟再贴切不过。

站在观景台上,俯瞰山下茫茫竹海,煜明忽然明白,所谓“健魂”,从来不是单指身体的强健,而是将人的生命力融入自然,在刚与柔、动与静、强与韧之间,找到内心的平衡。就像这满山的竹子,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却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姿态。

他取出笔墨,在观景台的石桌上写下:

“竹径深深踏露行,健魂长与自然盟。

刚柔俱是心头悟,不负云麓一片情。”

墨迹未干,山风拂过,竹叶上的露珠纷纷滚落,打在石桌上,出清脆的声响。鹤轩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道观,忽然说:“下一站,该去终南山了,听说那里有位隐士,能在松树上打太极,或许能让我们对‘健心’有新的感悟。”

松涛笑着抚剑:“无论去哪里,只要与诸君同行,便是最好的‘健行’。”竹溪则低头看着手中的竹笛,已经在构思新的曲子,准备将青城山的竹影、健影、诗影,都融入那悠扬的乐声中。

晨光渐盛,四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竹径深处,只留下沙沙的竹叶声,和着远处的鹤鸣,在青城山的山谷间,久久回荡。而《云麓词心录》中的这一章,也将永远记录下他们在竹径中寻得的健魂,那是自然与人心的共鸣,是诗词与生命的和鸣。

喜欢云麓词心录:白云着请大家收藏:dududu云麓词心录:白云着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