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麓词心录·第六十九章:湖山踏雪觅诗魂
金陵的梅香尚未散尽,煜明收到了来自杭州的信笺。素白信纸上,青砚小楷写着“孤山梅放,邀君共赴林逋约”,落款是“砚秋、子墨、映雪”。这三人皆是煜明相交十载的文友,砚秋善画,子墨工书,映雪则精通音律,四人曾在姑苏寒山寺外共赋《枫桥夜泊》新解,此后便以“云麓四子”互称,取“云麓烟霞,词心共守”之意。
一、孤山初雪·疏影横斜
二月的杭州城飘着细雪,煜明背着青竹书箱,在断桥边遇见了等候的三人。映雪身着月白斗篷,正举着羊毫在绢帕上勾勒断桥残雪,砚秋站在她身侧,手中折扇轻敲石栏,指点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雷峰塔:“映雪这几笔,倒有几分徐文长‘断桥荒藓合,空院落花深’的意境了。”
“文长先生笔下是秋意,此刻却是春雪。”子墨身着藏青儒衫,手中握着一本《咸淳临安志》,书页间夹着半支松烟墨,“当年林和靖隐居孤山,‘梅妻鹤子’,此刻踏雪寻梅,正合时宜。”
四人沿着白堤徐行,雪粒落在湖面,惊起细小鱼鳞。转过孤山转角,忽见一片梅林倚着山石盛放,枝桠上积雪未消,红梅似火,白梅胜雪,两相映衬,竟比画中更添三分清绝。映雪忽然轻吟:“众芳摇落独暄妍,占尽风情向小园。”正是林逋的《山园小梅》。
煜明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梅瓣,笑道:“和靖先生这诗,最妙在‘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’,可惜此刻是白昼,若有月色,更能体会其中真意。”
砚秋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幅画卷,展开来正是孤山梅景,却在梅枝间添了一只振翅的白鹤:“昨日在灵隐寺,听住持说起和靖先生曾养鹤名‘鸣皋’,每逢客至,鹤便飞鸣报信,我这画中添鹤,也算圆了‘梅妻鹤子’的妙境。”
四人在梅树下铺开棉毡,映雪取出随身携带的青瓷茶具,煮水烹茶。水汽氤氲中,子墨忽然指着梅枝上的积雪:“你们可曾想过,这梅花与白雪,究竟是谁衬了谁的美?”
“雪因梅而有香,梅因雪而更洁。”煜明望向远处雾气弥漫的湖面,忽然想起去年在金陵赏梅,也是这样的雪天,四人曾在明孝陵外的梅林里,对着残碑断碣论诗,“就像我们几人,各有所长,却又相得益彰。”
二、灵隐听钟·禅房问茶
午后雪停,四人转道灵隐寺。古寺门前的冷泉亭上,积雪未化,亭柱上“泉自几时冷起?峰从何处飞来?”的对联在暮色中愈清晰。映雪伸手轻触亭边的冷泉,泉水清冽刺骨,竟未结冰:“记得去年在龙井村,茶农说冷泉与龙井泉相通,难怪水质如此甘冽。”
进入灵隐寺,大雄宝殿前的香火袅袅,烛影摇红。砚秋忽然驻足,望着殿角的风铃:“你们听,这风铃之声,可是‘万松岭上松千树,尽是如来未散花’?”他指的是僧人居简的诗句,灵隐寺一带古松参天,每到风起,松涛与风铃交织,恍若梵音。
四人绕过大殿,往藏经阁方向而行,忽见一位老僧在梅树下扫雪,竹扫帚划过青石板,出“沙沙”声响。子墨上前合十问候,老僧微笑回礼,引他们到禅房品茶。禅房狭小,却有一炉炭火正红,铁壶里的水咕嘟作响。
“施主们来得巧,今日刚得了新制的龙井。”老僧说着,取出茶罐,青白相间的茶叶在瓷盏中舒展,“灵隐寺的茶,讲究一个‘清’字,清者,心无杂念也。”
映雪轻啜一口,忽然想起去年在姑苏听评弹,艺人唱到“龙井茶叶虎跑水,江南一绝赛神仙”,此刻在灵隐寺中品茗,竟比虎跑泉更添三分禅意。她望向窗外的梅枝,雪后初晴,几缕阳光透过窗棂,在茶盏中投下斑驳光影:“这茶里,倒像是融了雪水的清冽,梅香的雅致,还有禅钟的悠远。”
煜明望着茶盏中浮沉的茶叶,忽然想起苏轼任杭州知州时,曾多次来灵隐寺,留下“溪山处处皆可庐,最爱灵隐飞来孤”的诗句。此刻与友人围炉品茶,听着远处传来的暮钟,竟觉得时光仿佛在此刻静止,唯有茶香、墨香、书香,在禅房里静静流转。
三、苏堤春晓·画舫听雨
次日清晨,四人租了一艘画舫,泛游西湖。船头挂着一盏羊角灯,映得水面波光粼粼。船娘摇着橹,唱着吴侬软语的小调,惊起宿鹭数只,掠过水面,留下一圈圈涟漪。
“苏学士说‘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’,昨日雪,今日晴,倒是让我们遇上了两种景致。”子墨倚在船舷边,望着远处的苏堤,烟柳初芽,在春风中轻轻摇曳,“当年苏学士主持修堤,造福百姓,如今我们踏堤而行,更能体会‘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’的深意。”
砚秋取出画具,坐在船头写生,笔下是苏堤六桥,桥洞倒映在水中,形成一个个圆满的光圈。映雪忽然取出一支洞箫,吹奏起《平湖秋月》,箫声清越,惊起水面鸳鸯,成双成对地游向远处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船行至三潭印月,三座小石塔在水中投下倒影,煜明忽然想起昨晚在孤山客栈,四人曾围灯夜读《武林旧事》,书中记载中秋之夜,在三潭印月点烛,烛光透过石塔孔洞,在水面形成圆月,“如今虽不是中秋,却能想象古人‘一湖金水欲溶秋’的妙景。”
船娘在船头煮起了藕粉,加了桂花和莲子,甜香四溢。映雪接过碗,忽然笑道:“记得去年在扬州,我们在瘦西湖上吃藕粉,子墨还作了一《扬州慢》,如今在西湖,是不是该再赋新词?”
子墨放下书卷,望向远处的雷峰塔:“雷峰塔影、苏堤烟柳、三潭明月,哪一处不是绝佳的词料?不过此刻我倒觉得,最美的还是这画船听雨的闲趣,还有与诸君共游的雅兴。”
四、龙井问茶·竹坞烹泉
午后,四人登岸,往龙井村而去。沿途青山叠翠,茶树成行,山腰间飘着淡淡云雾,恍若仙境。路过一片竹林时,砚秋忽然停步,指着竹枝上的露珠:“‘竹露滴清响’,孟浩然的这句诗,此刻读来更有滋味。”
龙井村到了,村口的老井旁,几个茶农正在晾晒新采的茶叶。一位老茶农见他们驻足,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中品茶。土灶上的铁锅正炒着新茶,茶香扑鼻,老茶农熟练地翻炒着茶叶,指尖在铁锅中翻飞,却不见烫伤:“炒茶讲究‘手不离茶,茶不离锅’,靠的是多年的功夫。”
在老茶农的茶室里,四人喝到了刚炒好的明前龙井。茶汤碧绿,清香扑鼻,入口鲜爽,回甘持久。映雪忽然想起去年在苏州听琴,琴师说“茶如琴声,需用心品,方能得其真味”,此刻捧着粗陶茶盏,听着老茶农讲述种茶、采茶、炒茶的艰辛,忽然觉得这杯中的茶香,竟承载了无数人的心血。
“你们看这茶汤,”老茶农指着杯中舒展的茶叶,“好的龙井,形如雀舌,色如翡翠,香如兰芷,味如甘霖。但要得到这杯好茶,从寒冬腊月的护茶,到清明前的采茶,再到火候精准的炒茶,哪一步都马虎不得。”
煜明望着窗外的茶园,忽然想起《茶经》中“其地,上者生烂石,中者生砾壤,下者生黄土”的记载,龙井村的茶园多生于岩石之间,难怪茶叶如此醇厚。他忽然明白,所谓“词心”,不也如这制茶一般,需要历经生活的磨砺,岁月的沉淀,才能写出有深意、有韵味的词句。
五、夜话孤山·词心共守
入夜,四人回到孤山客栈,围坐在炭火旁。砚秋取出白天在灵隐寺画的《孤山踏雪图》,众人细细观赏,只见画面上四人踏雪寻梅,衣袂翩跹,梅枝上的白鹤振翅欲飞,背景是隐隐约约的灵隐寺塔影。
“砚秋这画,把我们四人的神态都画活了。”映雪笑着指着画中自己持箫的模样,“只是这白鹤,倒像是要从画中飞出来,带我们去遨游仙境。”
子墨忽然从书箱中取出一本《云麓词钞》,这是四人多年来共同编纂的词集,收录了各自的词作和唱和之作。他翻到去年在金陵赏梅时所作的《暗香》,轻声吟诵:“疏枝映雪,正冷香暗度,清光相逼。铁骨冰肌,占断人间第一白……”
煜明望着跳动的炭火,想起这些年来,四人足迹遍布江南江北,每到一处,必寻古迹,必赋新词,不为功名,只为守住心中那一份对诗词的热爱。就像今晚在孤山客栈,窗外是梅香雪韵,室内是诗酒花茶,有的只是君子之交的淡泊与默契。
“还记得我们在姑苏寒山寺的约定吗?”砚秋忽然放下画笔,目光灼灼,“我们要走遍天下名胜,寻访古人遗韵,用诗词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,让‘云麓词心’传承下去。”
映雪轻轻吹灭烛台上的烛火,唯有炭火映着四人的脸庞:“其实,‘云麓词心’不在远方,就在眼前,就在与诸君共赏山水、共品茶香、共赋新词的每一刻。”
夜深了,雪又开始飘落,孤山的梅枝在风雪中轻轻摇曳。四人各自回房,却都难以入眠。煜明倚在窗前,望着窗外的雪景,忽然提起笔,在信笺上写下:
“湖山踏雪觅诗魂,梅影松风共酒樽。
十载词心同守得,云麓深处有啼痕。”
他知道,无论时光如何流转,这一份对诗词的热爱,对友情的珍视,终将如西湖之水,亘古长流。而《云麓词心录》中的每一章,都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,永远闪耀着属于文人的光芒。
喜欢云麓词心录:白云着请大家收藏:dududu云麓词心录:白云着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