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麓词心录:第八十三章芦洲风絮叩心棂
霜降后的第七日,煜明抱着一函新拓的《开成石经》残片,沿着渭水南岸的古道缓行。晨雾未散,芦苇荡在浅滩处若隐若现,青灰色的穗子垂着露珠,恍若哪位仙人遗落的玉簪花。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在崇仁坊书肆偶遇的老儒生,曾指着案头《白氏长庆集》批注:“乐天居士贬谪江州时,于湓浦口见‘枫叶荻花秋瑟瑟’,那荻花便与这渭水芦絮同根同源。”
靴底碾过枯黄的狗尾草,忽闻前头传来清越的笛声。转过一丛半人高的芦苇,只见浅滩中央的木栈上,立着个青衫男子,手中竹笛正流淌出《霓裳》残调。晨光穿过苇叶间隙,在他肩头织出斑驳光影,竟与去年在扶风法门寺地宫所见的飞天壁画,有着几分相似的飘逸。
“玄玑?”煜明认出那熟悉的竹笛穗子——是三年前在大雁塔市集买的,穗尾还系着半片唐三彩残片,“你怎会在此?”
吹笛人转身,眼底含笑:“前日收到你托人捎来的《芦舞风吟》诗稿,便想着渭水秋芦正盛,该来与你共赏‘长茎摇曳向云边’的妙境。”说着,他从袖中取出个锦囊,倒出几粒深褐色的种子,“还记得法门寺地宫那株娑罗树的种子吗?我试着在芦苇荡边播下,如今竟出了新芽。”
煜明接过种子细看,忽然听见苇丛深处传来水鸟振翅声。极目望去,连片的芦苇正被晨风吹得起伏如浪,雪白的絮子腾空而起,恍若秋日里一场盛大的雪。这场景让他想起昨夜在灯下细读的《诗经》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,千年前的先民,是否也曾在这样的芦苇荡边,写下关于追寻与守望的诗篇?
二人沿着木栈走进芦苇深处,栈道年久失修,踩上去出“咯吱”轻响。玄玑忽然指着右侧苇丛:“你看那株荻草,茎秆比旁的高出半尺,穗子却向下低垂,倒像个谦谦君子。”煜明顺着他的手势望去,只见晨光中的荻草金穗微颤,确如旧年在兴庆宫见过的李白醉草吓蛮书的画卷——狂放中带着几分自省的温柔。
“去年在法门寺地宫,你说每片残瓷都是历史的碎片。”玄玑忽然蹲下身,拾起一片沾着泥渍的瓷片,釉色青中泛白,“方才在苇丛里现的,看胎质像是中唐时期的邢窑白瓷,或许曾盛过哪位诗人的浊酒?”
煜明接过瓷片,指尖摩挲着边缘的缺口,忽然想起白居易任左拾遗时,曾在渭水畔写下“渭水绿溶溶,华山青崇崇”的诗句。那时的诗人,是否也像他们这般,踩着芦苇丛生的浅滩,看落日熔金,听秋风吟絮?瓷片上的土腥味混着芦苇的清苦,竟让他心中泛起一阵莫名的感动——原来千年时光,从未真正远去,它藏在每一片残瓷里,每一根苇絮中。
行至芦苇荡中央,忽见一座荒废的石亭。亭柱上的题字已斑驳难辨,唯有台基边缘刻着半阙残句:“芦絮舞晴空,瘦影摇姿意韵浓”。煜明心头一震,这不正是他前日新作《芦絮映蓝空》中的句子?再看石缝里钻出的野菊,淡紫色的花瓣上凝着露珠,恍若哪位故交留下的墨痕。
“这石亭怕是百年前的文人所建。”玄玑摸着亭柱上的苔藓,忽然轻笑,“你我此刻站在此处,与古人同赏一川芦絮,算不算得上‘隔代同框’?就像你在大雁塔读辩机的序,在法门寺看僖宗的宝函,此刻的芦苇荡,亦是时空交织的接点。”
话音未落,一阵秋风忽然掠过苇梢,千万朵芦絮腾空而起,如漫天飞雪般笼罩了石亭。煜明望着纷纷扬扬的白色絮羽,忽然看见某个模糊的身影在苇丛中穿行——是头戴斗笠的渔翁,还是荷锄而归的隐士?待絮羽落定,眼前唯有玄玑举着竹笛,笛孔间还卡着片轻盈的芦絮。
“记得你在法门寺地宫吟的‘银碟刻痕深’吗?”玄玑取下笛孔里的芦絮,放在掌心细看,“此刻的芦絮,倒像是时光写下的浅痕。你看它轻若无物,却能飘过千年,落在《诗经》的扉页,落在白居易的诗笺,落在我们此刻的掌心。”
二人在石亭中铺开毡席,取出随身带来的酒壶。煜明望着杯中晃动的苇絮倒影,忽然想起少年时在故乡汴州,曾与胞弟在运河边折芦苇作笛。那时的芦苇长得比人还高,弟弟总说要编个芦苇船,顺着河水漂到长安去。如今弟弟远在朔方军,而他真的站在了长安的芦苇荡里,手中的酒杯却盛着跨越时空的乡愁。
“你看这‘曾迎晓露添新翠,今沐残阳染浅愁’。”玄玑指着石桌上自己新题的诗句,正是化用煜明《荻草金晖》中的句子,“荻草的荣枯,恰似文明的轮回。盛唐的风华如朝露新翠,如今的传承便似残阳浅愁——但愁绪里,何尝没有新生的希望?”
远处传来牧童的短笛声,惊起数只栖息的白鹭。煜明起身望向渭水东流,芦苇荡在河岸铺展成金色的画卷,絮羽乘着秋风,向更远的天际飘去。他忽然想起《大唐西域记》中记载的那棵娑罗树,当年玄奘法师带回的种子,如今已在法门寺生根,而眼前的芦苇,又何尝不是天地播撒的文明种子?它们在荒郊野岭默默生长,待秋风起时,便将千丝万缕的记忆,送往更广阔的人间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暮色四合时,二人在苇丛中现一座倾斜的石碑。碑额刻着“芦洲记”三字,碑文已风化严重,唯有“开元二十三年秋,张长史醉卧于此,以芦管代笔,书《秋风辞》于沙渚”数语尚可辨识。煜明轻抚碑上残字,忽然想起张旭的狂草——那位曾在长安酒肆脱帽露顶的“草圣”,是否真的曾以芦苇为笔,在沙滩上挥毫,让墨痕随流水与絮羽一同漂向远方?
“文明的传承,有时就像这芦苇。”玄玑望着渐渐沉入地平线的夕阳,苇穗在余晖中泛着琥珀色的光,“它可以是文人案头的诗稿,也可以是渔翁手中的芦笛;可以是地宫珍藏的宝函,也可以是荒滩上的残碑。只要风还在吹,絮就会飘,总有种子会在新的土地上芽。”
归途上,煜明背着装满苇叶与残瓷的布囊,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玄玑的低吟:“静立时光寻旧梦,时光漫舞意悠然。”回头望去,暮色中的芦苇荡已化作一片朦胧的剪影,唯有几点流萤在絮羽间闪烁,恍若千年时光的碎片,在夜色中轻轻颤动。
是夜,煜明在油灯下展纸作记,笔尖刚落下“渭水之畔,有芦洲焉”数字,忽闻窗外秋风大作,万千芦絮扑打窗纸,沙沙声如远年的私语。他搁笔望向案头,日间拾得的邢窑瓷片旁,正躺着几缕雪白的絮羽,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。
忽然想起白日里在石亭看见的场景: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苇梢,所有的芦絮同时扬起,像是给天空献上一场盛大的告别。那一刻,他忽然懂得,所谓文明的永恒,从来不是凝固的丰碑,而是如芦苇般,在岁月的风雨中不断萌、飘散、重生。就像此刻落在纸上的絮羽,看似脆弱,却承载着整个秋天的记忆,以及对来年春天的期许。
墨香在屋内萦绕,煜明提笔续写道:“芦者,天地之诗也。其茎若骨,立荒滩而拒浮华;其絮似魂,乘秋风而赴远梦。昔者《诗经》赋蒹葭,白傅叹荻花,今吾与友临洲渚,见絮影漫空,恍觉千年时光,皆在这一舞一吟中,绵绵而不绝……”
窗外,秋风渐歇,芦絮悄然落在窗台,像谁轻轻放下的一封无字信笺。煜明知道,下一次与时光的相遇,或许就在某片新抽的苇叶上,某朵初绽的絮羽里,亦或是某个陌生人眼中闪过的,对文明的温柔注视。而《云麓词心录》的笔尖,将永远为这些瞬间停留,让草木荣枯皆成诗,让时光漫舞皆成韵。
喜欢云麓词心录:白云着请大家收藏:dududu云麓词心录:白云着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