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19楼乐文小说>黑色沙衣 > 第51章 灵霄殿上金銮动 幽冥府内生死簿(第1页)

第51章 灵霄殿上金銮动 幽冥府内生死簿(第1页)

定场诗:天开地辟自玄黄,三教分流各一方。灵霄殿上云雷动,幽冥府内日月藏。人皇劫数缠金阙,阎罗因果叩天堂。道衍一言开觉路,人间修行渡沧桑。

第一折灵霄殿三教论衡

却说西方如来寂灭之后,东土玄门与截教余脉、阿修罗族屡起争端,人间信仰如沸汤滚鼎,诸神不得安寝。时值丙午年孟夏,灵霄宝殿瑞气蒸腾,三十六帝辇环列,七十二仙官执戟,玉帝高坐九龙沉香榻,额间金轮隐现,忽有青光自南天门而入,却是幽冥地府十殿阎罗之——秦广王麾下判官崔珏,捧生死簿疾趋丹墀。

“宣三教座觐见。”玉帝声如洪钟,震得殿角铜铃齐鸣。

但见云端分三派而来:左阐教,玉鼎真人鹤氅星冠,腰间悬斩仙飞刀,身后跟十二金仙残部;右截教,多宝道人蟒袍玉带,额生三眼,携无当圣母、金箍仙等,背后黑幡上“万仙来朝”四字隐隐泛血光;中央佛教,观音大士乘金毛犼,手持玉净瓶,文殊、普贤二菩萨分持智慧剑、七宝幡,身后十八罗汉列成金刚阵。

“今日召卿等前来,为人间信仰失衡一事。”玉帝抬手,殿中忽现人间万象:江淮之地,百姓弃佛转奉截教无生老母;关中道庙,香火竟混修罗血祭;南诏蛮夷,更将阎罗王与阿修罗王并祀,血食冲天。“自封神以来,三教各司其职,今为何乱象丛生?”

截教多宝道人率先出列,三目红光灼灼:“陛下岂不闻‘众生求利,无利不往’?佛教广开方便门,言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’,却纵容修罗族在幽冥开血池,以人间恶念为粮;阐教抱残守缺,只知清修,致使凡人惶惶,自然投奔我截教‘有教无类’之门。”

“多宝道兄此言差矣。”观音大士柳枝轻拂,玉净瓶水化作甘霖洒向殿中,“我佛度化众生,本不分善恶,修罗族虽居血海,却受幽冥酆都大帝节制,何曾乱了因果?倒是截教近年广收鬼族、夜叉,更与阿修罗王结‘血河之盟’,纵容人间血祭,才是乱象根源。”

阐教玉鼎真人抚须长叹:“吾等阐教秉承‘顺天应人’,然人间帝王更迭,气运纠缠,正如那明室建文帝朱允炆,本该龙御九天,却遭叔夺位,至今魂魄游离,不入轮回,致使人间皇气紊乱,信仰如何能稳?”

第二折幽冥府阎罗请命

话音未落,阶下忽有黑雾翻涌,阎罗王顶戴天平冠,腰围碧玉带,足踏奈何桥虚影,抱拳长揖:“陛下,玉鼎真人所言正是臣所忧。那朱允炆虽失帝位,却曾受天命加身,生死簿上‘人皇劫’三字朱砂未褪,魂魄滞留在枉死城已三十六年,每日有龙气缠绕,搅得幽冥六殿不安。”

说着,崔珏展开生死簿,但见朱允炆名下“寿数”一栏空白,“因果”处却密密麻麻写满金粉小字:“靖难之役”“壬午殉难”“郑和下西洋”……每字皆有血线相连,直通红尘人间。

“更棘手者,”阎罗王压低声音,“截教无当圣母近日屡入枉死城,言朱允炆乃‘未竟人皇’,可借阿修罗族‘血池重铸’之术,聚人间怨力再临人世。若让截教得逞,人间必起兵戈,信仰之争恐成刀兵之劫。”

玉帝闻言,眉间金轮骤亮:“当年武王伐纣,三教共立封神榜,定下‘神管神、人管人、鬼管鬼’之规,如今截教屡犯天条,卿等可有良策?”

佛教文殊菩萨踏前一步,手中智慧剑光芒大盛:“可效仿当年玄奘西行,令朱允炆投身人间,了却未竟因果。待他亲手解开‘叔侄相残’‘君臣义绝’之劫,皇气自归本位,信仰乱象亦可得解。”

“此计虽妙,却有一难。”忽有灰衣僧人自殿角走出,头戴毗卢帽,手持九环锡杖,正是永乐朝黑衣宰相——道衍和尚姚广孝。原来他圆寂后魂归西天,却因助朱棣篡位、杀戮太重,被佛祖贬入幽冥听用,此刻竟随阎罗王一同觐见。

“朱允炆魂魄已散,只剩一丝人皇精魄附在生死簿上。”道衍抚杖而笑,眼尾皱纹里尽是玄机,“须得有人带他重入轮回,却不按寻常投胎路数,而是行‘人间修行’——以精魄入凡人身,历三世劫,一世尝流亡苦,一世受百姓敬,一世解君臣怨。待三劫圆满,精魄自凝,方可重入生死簿。”

截教多宝道人冷笑:“好个‘人间修行’,分明是阐教与佛教合谋,借人皇气运壮大香火!”

道衍转身,锡杖直指多宝:“道人可知,朱允炆若被血池重铸,必成‘怨皇’,届时人间怨气冲天,当其冲的便是截教在北地的三十六座无生庙——怨气入魔,庙中泥胎皆会饮血食生,那时贵教可吃得消?”

第三折道衍献人间修行策

此言如惊雷贯耳,多宝道人三目连眨,背后黑幡“万仙来朝”四字竟现裂痕。原来截教近年广建庙宇,全凭“无生老母救苦”之名吸纳信众,若真让“怨皇”现世,怨气反噬之下,无生教根基必毁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玉帝趁势抬手:“就依道衍之策。着阎罗王从枉死城取朱允炆精魄,交与道衍带入人间;三教各派一人监察:阐教遣玉鼎真人弟子杨戬,截教遣无当圣母座下白猿袁洪,佛教遣观音大士身边木叉行者。”

“陛下!”阎罗王忽然跪地,“朱允炆精魄虽残,却有‘帝王劫’加身,寻常凡人难承其重。须得找那‘命带双格’之人——既非贵胄,却曾近天颜;既非僧道,却通阴阳术;且与朱允炆有前世因果,方可稳妥。”

道衍抚掌大笑:“巧了,贫僧在人间时,曾收一徒名唤郑和,如今虽在西洋宝船上,却命带‘航海星官’之格,且当年曾随朱允炆读书,正合‘近天颜’‘通阴阳’之兆。待贫僧渡精魄入其梦中,让他在宝船之上设坛,以‘北斗归位阵’引朱允炆精魄附体重生。”

“只是这三世劫……”观音大士忽然开口,“第一世流亡,可让他投身建文帝旧臣之后,尝尽颠沛;第二世为地方官,治河赈灾,受百姓香火;第三世须得面见明成祖朱棣,解君臣心结——然朱棣乃真武大帝转世,龙气加身,岂是轻易能解?”

道衍眼中闪过精光:“正因如此,第三世劫才是关键。待朱允炆以凡人之身,在朝堂之上论‘天命与人心’,在玄武门前辩‘叔侄与君臣’,那时无论生死,人皇劫数自了。”

殿中一时寂静,唯有生死簿上金粉小字沙沙作响。玉帝忽然闭目,再睁眼时眉间金轮化作一道圣旨:“准奏。即日起,三教监察使随道衍下凡,幽冥府开‘往生秘道’送精魄,人间之事,全凭因果流转。”

言罢,殿外忽有黑云压境,东南方传来阿修罗族特有的螺号声。截教无当圣母忽然抬头,眼中闪过一丝阴鸷——原来她早将一缕分魂附在道衍锡杖上,听得“人间修行”之策,立刻以血遁传讯给阿修罗王:“遣夜叉族埋伏宝船,夺人皇精魄!”

尾折风云起三教暗战

幽冥府内,崔珏捧着生死簿回到森罗殿,忽见朱允炆精魄所在页脚,不知何时多了一行蝇头小字:“壬午年马皇后托梦,言‘金盒度余生’,此乃解劫之钥。”他心中一惊,想起当年建文帝逃亡时,的确有僧人为他送过明太祖遗留的鎏金匣,内藏度牒袈裟,莫非这便是“人间修行”的关键?

再说道衍辞别玉帝,脚踏幽冥黑云往西洋而去,木叉行者的降魔杵、杨戬的三尖两刃刀、袁洪的金箍棒,分别化作三道流光护持左右。行至半途,袁洪忽然冷笑:“和尚,你当年助朱棣篡位时,可曾想过今日要救他侄子?”

道衍回望,锡杖上九环叮当:“天命循环,何曾有定?当年我扶朱棣登位,是应‘真武转世’之兆;今日助朱允炆解劫,是了‘人皇未竟’之缘——袁将军若再提旧事,当心金箍棒上的冤魂来找你讨因果。”

袁洪面皮一紧,不再言语。四人各怀心思,往印度洋上那艘挂着“永乐通宝”大旗的宝船而去,却不知血海深处,阿修罗王的九头巨蛇已睁开腥红蛇眼,截教三十六无生庙的香灰正聚成黑幡,一场围绕“人皇精魄”的暗战,即将在惊涛骇浪中掀起……

正是:

精魄欲往人间去,三教暗战又开张。

若问后事如何了,且看下回宝船劫。

喜欢黑衣沙门请大家收藏:dududu黑衣沙门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