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19楼乐文小说>一本读懂中国史的书 > 第二章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破旧立新(第1页)

第二章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破旧立新(第1页)

商鞅变法,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,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夜空中划过,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光芒。它不仅改变了秦国的命运,更是对中国历史的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这是一场破旧立新的伟大变革,是秦国走向富强的关键转折点。

战国时期,诸侯纷争,群雄逐鹿,各国都在寻求强国之道。秦国,这个曾经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国家,在商鞅变法之后,逐渐崛起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。商鞅变法的成功,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展开辟了新的道路。

商鞅变法的故事,充满了智慧、勇气和创新。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通过改革,摆脱困境,走向繁荣昌盛。在这个过程中,商鞅以其坚定的信念、卓越的才能和无畏的精神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改革家。他的变法思想和实践,不仅对秦国,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让我们一起走进商鞅变法的历史长河,探寻这场伟大变革的奥秘。

一、变法的背景

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(约公元前年-公元前年)

-进入战国时期,周王室衰微,诸侯势力崛起,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。各国为了争夺土地、人口和资源,不断动战争,形成了“战国七雄”(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)并立的局面。在这个过程中,各国都意识到,只有通过改革,增强自己的实力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例如,魏国在魏文侯时期,任用李悝进行变法,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;楚国在楚悼王时期,任用吴起变法,楚国的实力也得到了显着提升。

-在这种大背景下,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秦国地处西北边陲,与中原各国相比,经济、文化相对落后。而且,秦国的周边还有西戎等少数民族的威胁,国家安全形势严峻。秦国若想在战国时期生存下去,并谋求展,就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。

秦国的国内状况

-经济落后:秦国的地理环境相对恶劣,土地贫瘠,农业生产条件较差。在商鞅变法之前,秦国的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,铁质农具的使用不够广泛,农作物产量较低。这导致秦国的经济基础薄弱,国家财政收入有限,难以支持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国家建设。

-政治制度不完善:秦国的政治制度仍然保留着一些奴隶制的残余,贵族势力强大,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,对国家的政治、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。而且,秦国的官僚体系不够健全,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主要依靠贵族的推荐,缺乏公平、公正的选拔机制,这使得有才能的人难以脱颖而出。

-军事力量薄弱:秦国的军队在装备、训练和战术等方面都与中原各国存在一定的差距。秦国的士兵缺乏严格的训练,战斗力不强;军队的装备也比较落后,缺乏先进的武器和防具。在对外战争中,秦国屡屡受挫,不仅失去了大片的土地,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尊严和士气。例如,魏国曾经多次攻打秦国,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,使秦国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。

二、商鞅其人

商鞅,约出生于公元前o年,是卫国君主的庶孙,姬姓,公孙氏,名鞅。他年轻时就对刑名之学有着浓厚的兴趣,曾在魏国国相公叔痤的门下担任中庶子。公叔痤病重时,向魏惠王推荐商鞅,但魏惠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。

公元前年,秦孝公布招贤令,商鞅听闻后,带着魏国李悝所着的《法经》西入秦国。商鞅到秦国后,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。他与秦孝公进行了三次深入的交谈。第一次,商鞅以尧舜治国的“帝道”游说秦孝公,秦孝公听后并不认同;第二次,商鞅以舜、商汤、文王、武王治国的“王道”来游说,秦孝公仍不感兴趣;第三次,商鞅以“春秋五霸”的治国之道来游说秦孝公,秦孝公听得十分入神。此后,商鞅顺势以富国强兵之道游说秦孝公,秦孝公非常高兴,开始与他商议国事。

商鞅是法家思想的坚定拥护者和实践者。他主张以法治国,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。他认为,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,才能规范人们的行为,维护社会的秩序。同时,商鞅也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,他认为,社会是不断展变化的,旧的制度和法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,必须进行改革。

商鞅的思想和理念,与秦孝公的强国之志不谋而合。秦孝公决定任用商鞅,在秦国进行变法改革。商鞅也不负秦孝公的信任,全身心地投入到变法工作中,为秦国的富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

三、变法的主要内容

经济方面

-废井田,开阡陌(公元前o年左右):在商鞅变法之前,秦国实行的是井田制,土地归国家所有,贵族和庶民只能在井田上耕种。这种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也不利于土地的开和利用。商鞅废除了井田制,承认土地私有,允许土地自由买卖。这一举措,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促进了土地的开和利用,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展。例如,许多农民开始开垦荒地,种植农作物,使得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-重农抑商,奖励耕织(贯穿变法始终):商鞅认为,农业是国家的根本,只有重视农业生产,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经济稳定。因此,他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耕织的政策,对积极从事农业生产,向国家贡献粮食和布帛多的人,免除他们的劳役;而对于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,则采取抑制的政策,加重他们的税收,限制他们的经营范围。这一政策的实施,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展,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。

-统一度量衡(公元前o年左右):在商鞅变法之前,秦国的度量衡制度混乱,不同地区的度量衡标准不一致,这给商业贸易和国家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。商鞅统一了度量衡,制定了标准的度量衡器,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。这一举措,不仅方便了商业贸易,促进了经济的展,也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。

政治方面

-废除世卿世禄制,实行军功爵制(公元前年开始):世卿世禄制是西周以来的传统制度,贵族子弟可以凭借出身和血缘关系,世袭官职和爵位,享受特权。这种制度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,也不利于国家的展。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,实行军功爵制,规定只有通过军功才能获得官职和爵位。这一制度的实施,激了人们的战斗积极性,使得秦国的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。许多平民百姓通过在战场上立功,获得了官职和爵位,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

-建立县制,加强中央集权(公元前年开始):商鞅在秦国建立了县制,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县,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。这一举措,打破了原来的分封制,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,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率。同时,县制的建立也为后来的郡县制奠定了基础,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-实行什伍连坐法(公元前年开始):商鞅将百姓按五家为一“伍”、十家为一“什”的单位进行编制,互相监督连坐。如果一家犯罪,其余各家没有举报便一并治罪;如果举报犯罪者,则给予奖励。这一制度的实施,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和控制,维护了社会的秩序,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。

社会方面

-移风易俗,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(公元前o年左右):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,保留着“父子无别,同室而居”的落后习俗。商鞅认为,这种习俗不利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展,因此他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。这一举措,改变了秦国的社会风俗,促进了家庭的分化和个体经济的展。

-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(公元前o年左右):商鞅规定,凡是一家有两个男子以上不分家另组建家庭的,就征收其双倍的赋税。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小家庭的形成,增加国家的税收和徭役来源。同时,小家庭制度的推行,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促进农业生产的展。

四、变法的实施过程

秦孝公的支持与决心(公元前年-公元前年)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