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娘,你和奶奶带回了什么好吃的,好香啊!”黎半夏最小的儿子跑进来抱着黎半夏的腿说道。
“好,好,好。咋们马上就开饭。”侯夫人慈爱的说道。
小男孩拉着侯夫人的手往外走的时候,还对坐在一旁的孟灼华眨了眨眼睛,爬树摘果子可是他们和小姑的秘密,谁都不能往外说。
“大嫂,信国公府的表亲是不是在咋们上京开钱庄的?”孟灼华一边起身往外走,一边随口问道。
“对,她们家的钱庄就在东市的边上。”黎半夏回答道。
孟灼华心里有里计较,点了点头,和家人一起去吃饭了。
来信
三个小男孩对着这桌从信国公府带回来的席面吃的不亦乐乎。
“菜品到也正宗,郑毅有心了。”侯夫人说道,她对郑毅又加了几分好印象。
孟灼华想着自己的事儿没有接话,用完饭,她和母亲大嫂告退回了自己的院子。
孟灼华的院子是个两进的,回去她就让迎夏拿来了账本。其他三个大丫鬟都在清点郑毅送给她的礼物,东西太多了,已经过了饭点儿了,她们还没清点完。
看完账本儿,孟灼华把一部分钱让迎夏给她自己的哥哥,然后让她哥哥给远在边关的兄长孟雪文送去当军饷。
迎夏一家都是家生子,她的哥哥从小就跟着孟雪文当贴身小厮。
孟灼华不敢从家里调太多银子出来,怕家里精明的大嫂,母亲,祖母发现了。
张贵妃的父亲现任兵部尚书,他有意克扣兄长的军饷,孟雪文也是个有主见的。
他知道张贵妃的父亲是想让他给朝廷上折子,要钱要粮,这样好借机把他调回去,换上他们的人。
孟灼华一直在边关,这些事情她都知道,她现在瞒着家里大江南北的做生意,赚钱给她兄长补贴军饷。
这些事情孟雪文和太子反复商议过,太子的意思是不让顺安候府的其他人知道。太子生怕顺安候一怒之下在中了别人的圈套,太子也再想办法解决军饷的事情。
信国公夫人的表妹母女两人散布了孟灼华的谣言,现在想全身而退怎么可能,就算是顺安候府全府的人都不计较,孟灼华怎么会不计较。正好,让她们给边关的将士们凑一凑军饷吧。
孟灼华除了府里和兄长给她的人,她还有自己的人。次日她把自己的人召来交待了一番。
信国公夫人的表妹从国公府出来就和女儿住到了自己的钱庄里。
这些天在国公府她们可是花了不少银子,看着账本儿夫人表妹想应该想办法多赚些银子了。
这日,钱庄来了一名老者,他是来换金子的,伙计看他的穿戴,条件应是不差的。
老者老眼昏花,坚持自己的二两金子是最好的成色,要多换银子。伙计怎么给他解释他都不听,最后把后面账房里的国公夫人表妹都惊动了,她站在后面听着。
老者和伙计相持不下的时候,从门口跑进来一个人,看打扮是个走远路的。
“老丈,你可真是让我好找,令郎托我给你带了东西和信件,务必让我亲自交到你手上,这是令郎给你东西和信。”来人说完给了这位老者一个密封的匣子和一封信,转身走了。
老者打开信,递给了伙计。
“我老眼昏花看不清楚,劳小哥为我读一读信。”老者说道。
伙计接过来开始读信,信的前面写了一些家务事儿,最后写到,随信送来五百两金子,请父亲换成银子,给家里的下人发月钱,修缮房屋,供家里花用。
老者听伙计读完信,把先前的二两金子收了起来,又在伙计的帮助下打开了密封的匣子,里面装的是整整五百两黄金。
掌柜的听到动静也出来了,看到这么多金子,他连忙过来帮忙用天平称重。谁知柜上的砝码不够用,掌柜的去后面账房拿砝码去了。
“怎么了?”国公夫人表妹问道。
“砝码不够用了,我再拿几个出去”掌柜的答道。
“我记的早上刚放的砝码,整整五百两的怎么会不够用呢?”国公夫人表妹又问道。
“那五百两的砝码已经都用上了,还是不够。”掌柜的说道。
“这样啊!你出去之后就按五百两的给他换。”国公夫人表妹起了贪心。
“这不好吧,信里没准儿是写错了。”掌柜的说道。
“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,赶紧给他换银子,让他走。”国公夫人表妹说道,掌柜的拿了砝码,又出去了。
“老丈,整整五百两金子,我给你换成银票还是现银?”掌柜的问道。
“我要现银。”老者说完去外面找了一个闲汉给了他几个铜板,让他去找他的家人过来。
银子还没称完的时候,老者的家人就来了,等全部称完之后,他们把银子搬到了马车上,扬长而去了。
老者看车子已经走了,收拾信件,也告辞出来了。
国公夫人表妹看没人了,出来问掌柜的到底有多少金子,掌柜的说有五百二十两,表妹大喜。
这时一个小厮鬼鬼祟祟的走进来对掌柜的和国公夫人表妹说道,刚才那个老者是个骗子,经常骗人,让他们赶紧看看刚才的金子是不是真的。
国公夫人表妹一听大吃一惊,伙计听了飞快的拿来剪子把金子绞开,表妹过去一看就面如死灰的坐在椅子上起不来了。
这些金子的里面都是铅块,就外面镀了一层。掌柜的还算撑的住,他问给他报信的小厮认不认识老者。
小厮说认识,但是他要五两银子才带他们去。国公夫人表妹听到这话升起了希望,她掏出五两银子给了小厮,小厮接过去用他们绞金子的剪子把银子绞开看了看,没问题之后收了起来,看的旁边的伙计直着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