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19楼乐文小说>阿耶玳,苗语,我们的根 > 第58章 古歌新韵(第2页)

第58章 古歌新韵(第2页)

老周递过签收单:"教授付过运费了。对了,上次你们寄去上海的猕猴桃酱,客户说全发霉了。"

龙安心心头一紧。那批货是上海文创公司订的,说是要作为"古歌周边"赠品。二十瓶酱料,成本就要六百多。

"怎么会?明明加了蜂蜜防腐。。。"

"天太热了。"老周摇摇头,"这种鲜货得走冷链,可咱县里没这条件。"

送走老周,龙安心蹲在包装机旁发呆。机器很好,可没有冷链,鲜果制品还是运不出去。吴晓梅默默递来一杯刺梨汁,杯壁上凝着水珠。

"我去问问阿公。"她突然说。

老猎人阿公住在寨子最西头的木屋里,门前晒着各种兽皮和草药。听完问题,老人咧嘴笑了,露出仅剩的三颗黄牙:"汉人就知道用冰箱。我们苗家老祖宗早有办法。"

他带他们来到后山,指着一丛攀援在岩石上的藤本植物:"葛藤,汁液比冰还凉。"阿公砍下一截藤蔓,乳白色的汁液立刻渗出,"用这个泡过的叶子包鲜货,三天不坏。"

龙安心半信半疑地采了一捆回去试验。按照阿公的方法,将葛藤汁液涂抹在枫香叶上,包裹住新鲜猕猴桃酱瓶。三天后拆开,果然没有变质迹象,反而多了股淡淡的草木清香。

"科学道理其实简单。"后来省农科院的研究员告诉他,"葛藤汁含天然抗菌成分,类似苯甲酸钠但更安全。"

有了真空包装机和葛藤保鲜法,合作社的订单处理速度大大提高。龙安心每天忙着采摘、包装、发货,吴晓梅则负责绣制各种纹样的布袋。最受欢迎的还是"十二个太阳"系列,上海那边已经追加了三次订单。

一个闷热的午后,龙安心正在库房清点存货,忽然听见吴晓梅在院子里惊呼。他冲出去,看见她举着手机,屏幕上是条英文邮件。

"美国的订单!"她的声音发颤,"要一百套古歌礼盒!"

邮件来自某大学东亚系,想订购配套古歌录音和纹样解说的果脯礼盒,作为教学材料。附件里的采购单金额让龙安心瞪大了眼睛——三千美元,按汇率能换两万多人民币。

"他们说。。。"吴晓梅结结巴巴地翻译着,"要附上古歌中英文对照。。。还要什么。。。文化溯源证书?"

龙安心立刻想到了民族大学教授给的资料。他翻出那个银色U盘,插入电脑——里面果然有"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标准"。

当晚,他们熬夜制作第一份"文化溯源证书"。龙安心用父亲留下的木工工具刻了个"凯寨合作社"的印章,吴晓梅则绣了张微型"十二座山"地图作为防伪标记。证书用苗汉双语写明果脯原料的采集地点、古歌出处,甚至包含务婆演唱的片段录音二维码。

"这样行吗?"吴晓梅揉着酸胀的眼睛问。

龙安心看着成品——靛蓝染的厚纸上盖着木章,旁边是苗绣地图,中间是用钢笔写的双语说明。这哪是证书,简直是件艺术品。

"太行了。"他笑着说,"比那些机器印的高级多了。"

第二天发货时,龙安心特意在箱子里多放了两瓶猕猴桃酱——用葛藤法保鲜的。没想到这个无心之举,后来为他们打开了国际市场。美国客户收到货后,对那种"带有神秘草本香气"的果酱赞不绝口,专门发邮件询问配方。

"这是祖传的。"龙安心回复道,"就像我们的古歌一样,只能口授,不能外传。"

其实他撒了个小谎——葛藤汁的配方阿公早就公开了。但龙安心隐约觉得,有些知识应该保持它的神秘性,就像务婆的歌里那些只有苗语才能表达的微妙意境。

月底结账时,合作社的利润首次突破五万元。龙安心特意买了只土鸡送到务婆家,老人却指着电视机说:"我要那个。"

屏幕上正在重播《非遗记忆》,镜头扫过务婆唱歌时,老人浑浊的眼里闪着奇异的光彩。

"想再看一遍?"龙安心拿起遥控器。

务婆摇头:"我要这个。。。"她指着电视机角落的logo,"把它绣在衣领上。"

龙安心愣了片刻,突然明白过来——老人要的不是节目,而是"被记录"的象征。他找来吴晓梅,两人花了一下午时间,把电视台的logo转化成苗绣风格的纹样,绣在务婆的衣领内侧——就像吴晓梅给他衬衫上绣的星辰纹一样隐蔽。

"好看。"务婆对着镜子左看右看,"汉人的机器记我,我也记它。"

当晚,龙安心在整理订单时,发现笔记本里夹着张纸条。上面是吴晓梅工整的字迹:"十二座山已找到七座,剩下五座可能在雷公山保护区深处。阿公说,月亮最圆的时候,带我们去找。"

窗外,一轮满月悬在枫香树梢。新建的基站天线在月光下闪着冷光,像一根伸向星空的手指。龙安心忽然想起务婆唱的一句古歌:"月亮是祖先的镜子,照见过去,也照见未来。"

他合上笔记本,决定明天一早就去申请进山的许可。那些藏在深山中的野果,那些即将被遗忘的味道,或许正是凯寨最珍贵的文化密码。

---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