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淮开了口。
梅殷转过头,狠狠地瞪了他一眼。
阿谀奉承之辈,首鼠两端,当初就应该劝先帝,杀了他。
“从初唐到盛唐,再到中唐,晚唐,两百馀年的大唐史,无数闻名遐迩的诗人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篇。大唐之瑰丽,其一,便在这些诗篇。太祖皇帝多承唐制,若我大明也如大唐,才子辈出,那这秀丽江山,便于史书上,永恒。”
金幼孜也接了一句。
杨荣点头,抚着刚长出来的胡子,道:“唐诗宋词,传唱百年。为何不物阜民丰的王朝,没有留下可以承袭千百年的诗词?那些瑰丽的诗篇,本就与盛世,交相辉映。”
“而今,机会就在眼前,我大明文坛,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希望。安王妃,便是大明文坛的希望所在,她会如那唐时的上官婉儿,宋时的李清照,带领我大明文坛,走向新的高峰!”
“天下事,朝堂之上的诸位有责,朝堂之外的百姓们亦有责。大明的文坛,不是我一人的文坛,大明朝的荣光,是所有人的荣光!”
梅殷:!
他可以选择,不要这份荣光。
准备跟着他一道继续参人的臣子们哑口无言了,合着他们再参下去,是在和未来的文坛巨擘过不去?他们,阻碍了大明文坛的发展?
“陛下!”
诸武将下意识地想反驳。
杨荣却快人一步拜倒在地,“陛下,请收回成命,予安王妃自由。”
“你想做什麽?”
朱棣背过人挠了挠自个手心里的痒痒。
杨荣道:“臣想请陛下,允臣请安王妃协助修订史书。臣愿拿出一半俸禄,送与安王妃。”
“就你那三瓜两枣。”
朱棣摇头,颇有些嫌弃。
其实……说实话吧,那首《临江仙》确实写得挺好的。
可现在这是要做什麽?这是要把徐妙容,捧成文坛第一人啊!他觉得,怎麽就这麽别扭呢?况且还没搞清楚,那首词到底是不是代笔。
不想应承下来,擡眼又觑到以梅殷为首的几个顽固分子愤懑的眼神。到嘴的话在唇边打了个转,他“嗯”了一声。
杨荣:嗯?
这是同意了,还是,要给他加俸禄?
可,“君无戏言,朕身为皇帝,要自身作则。况且思过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,你急什麽?”
朱棣极有正义感地说了一句。
有些纠结,要不要把闭门思过的时间再延长延长?毕竟,词是在思过的时候写出来的。果然,心静下来了,灵感才能源源不断。
为了大明文坛的发展,他也应该,出把力。
摩拳擦掌,欲言又止。
杨荣嘴角却要冒火了,在他身後,诸位大臣们的眼睛全部亮了。
解缙握拳,对呀,杨荣想请安王妃帮着一道修史,他可以请安王妃帮着一道编书。
金幼孜点头,解缙想拉安王妃一道编书,他可以请安王妃帮忙参谋要讲给陛下的《春秋经》。
黄淮……他握了握拳头,决定,跟着他们一道抢人。至于人抢过来干什麽,等他想到了再说。
刑部褚郎中,他。。。。。。他有些蔫。
心中有小人在怒吼:到底是谁,把安王妃的词宣扬了出来?!
原本安王妃的能耐,没几个人知道,现在好了,大家都知道。
他本来,想请安王妃帮忙写一篇关于《大明律》的宣传文章。毕竟,民间对“法”的理解,实在浅薄。
他想要让那些发人深醒的话,唤起百姓们对“法”的敬畏。
可他还没付诸实践,安王妃竟然扬名应天了。
现在好了,都来跟他抢人,都比他面子大,他能抢过谁?
他谁也抢不过。
他现在,只想把把词宣扬出来的罪魁祸首暴打一顿。
……
朝堂上的争执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。徐妙容人虽在家中坐,外头的传言却一字不落地听到了耳里。
她有些有气无力。
月桃端来一盏鲜竹沥,问她:“王妃可要喝鲜竹沥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