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记诸经录于译书年岁,或记或不记。上表系参合《三藏法师传》、《内典录》、《开元录》三书校定。
吾所以不避烦冗,具列书目及年岁者,凡以见奘公用力之勤,老而弥笃。计以十九年译千三百余卷,平均每年译七十卷。而最后四年间(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),平均乃至每年译百七十卷。时师年则既六十矣(师寿六十五岁),非特热诚可敬,抑其精力亦可惊也(据上表,历年中唯永徽六年所译最少,殊不类。查《三藏传》中载有师永徽五年寄印度智光一书内云“《俱舍》、《顺正理》现译未周。”知此二书必为六年功课。而《开元录》以《俱舍》为二年译成,《顺正理》为四年至五年译成,恐有误。姑仍之)。《传》称:“(师自永徽改元后)专务翻译,无弃寸阴。每日自立程课,若昼日有事不充,必兼夜以续,遇乙之后,方乃停笔。摄经已,复礼佛行道。至三更暂眠,五更复起,读诵梵本,朱点次第,拟明旦所翻。每日斋讫,黄昏二时,讲新经论,及诸州听学僧等,恒来决疑请义。……日夕已去,寺内弟子百余人,咸请教诫,盈廊溢庑,皆酬答处分,无遗漏者。……”呜呼!真千古学者之模范也已。奘师最大事业,在译《大般若》、《瑜伽师地》、《大毗婆沙》及《六足》、《发智》、《俱舍》。即此诸编,已逾千卷。而《成唯识论》虽名为译,实乃自著。法相一宗,虽渊源印土,然大成之者实自奘师。其提倡因明,传译之佘,讲析不倦。中国人知用“逻辑”以治学,实自兹始。《续高僧传》云:“(奘奉敕)翻《老子》五千文为梵言,以遗西域。”又云:“又以《起信》一论,文出马鸣,彼土诸僧,思承其本,奘乃译唐为梵,通布五天。”是则奘师译业,匪唯东被,乃兼西护。我国名著,流布异域,此其滥觞。而马鸣《起信》在彼失传,资我反哺,抑又我学界之一大荣誉矣。奘赍归经律论六百五十七部,译者七十三,仅逾十之一耳。倘假以年,其所以嘉惠我学界者更不知何若也!
与玄奘同时,为奘所掩,不克自表见者,一人焉,曰那提。《续高僧传》云:“那提,中印度人。以永徽二年携大小乘经、律、论五百余夹一千五百余部至京师,有敕令于慈恩寺安置。时奘师当途翻译,声华腾蔚,无由克彰。既不蒙引,反充给使,显庆元年,敕往昆仑诸国采取异药。龙朔三年,返旧寺,所赍诸经,并为奘将北出,欲翻莫凭。……余(道宣自称)博访大夏行人,云:‘那提,龙树门人也,所解无相,与奘硕返(大反)。’……西梵僧云:‘大师(龙树)隐后,斯人第一,深解实相,善达方便。小乘五部毗尼,外道四吠陀论,莫不洞达源底,通明言义。’……所著《大乘集义论》可四十余卷,将事译之,被遣遂阙。”[5]据此,则那提当是“法性宗”大师,与玄奘宗派不合,遂尔见摈。其赍来经典,盖倍于奘,而一不流布,实我学界千古之遗憾也!奘师妨贤遏学,亦不得谓非盛德之累。昔佛驮见排于罗什,物莫两大,理或固然。此无慧远,末由匡救,惜哉!
翻译事业,至奘师已达最高潮,后此盖难乎为继。然百余年间,流风未沫。数其龙象,尚得六人:(一)实叉难陀。重译八十卷本《华严》,今为定本。重译《起信论》,与真谛本互有短长。(二)义净。将“有部宗”毗奈耶十一种全行译出,凡百余卷,律藏于是大备焉。“法相宗”诸论,亦多续译,补奘师所不及。(三)菩提流志。完成《大宝积经》。(四)不空。译密部经咒百四十余种,密宗于是成立。(五)般剌密帝。译《大佛顶首楞严》。此经真伪,虽滋疑问,然其在我国佛学界有最大势力,则众所同认矣。(六)般若。译《华严普贤行愿品》,《华严》遂以完成。
自唐贞元迄宋太平兴国约二百年间,译业完全中止。太平兴国八年,始复起译场,至景祐四年止,凡五十六年间,亦译出五百余卷。其著名译家,曰法护,曰施护,曰法贤,曰唯净。所译经多方等,显、密小品,唯论有数种特可观。唯净之《大乘中观释论》九卷,法护之《大乘宝要义论》十卷,《大乘集菩萨学论》二十五卷,《施设论》七卷,施护之《集诸法宝最上义论》二卷,此其选也。元至元间,亦有译经,然皆小乘小品,益不足道。故翻译事业,虽谓至唐贞元而告终可也。今将晚汉迄中唐经律论传译次第,列为一表,资省览焉。
五
前节所论列,以译人为主,读之可知各时代进步之大概。今更将各经典分类考其传译源流。俾学者知一学科之成立发达,正非易易也。
(一)《华严经》 《华严》最初输入者,则《如来名号品》也,译者为支娄迦谶,名曰《兜沙经》(一卷),年代则汉桓、灵间(一四七至一八九)。越四十余年续出一种,则《净行品》也,译者为支谦,名曰《菩萨本业经》(一卷),年代则吴孙权时(二二二至二五二)。又百年,至西晋竺法护,复续出五种,(二六六至三五一)曰《十住道行经》(一卷)则今《十住品》,曰《渐备一切智德经》(一卷)则今《十地品》,曰《等目菩萨三昧经》(一卷)则今《十定品》,曰《如来兴显经》(四卷)则今(《如来出现品》,曰《度世品经》(六卷)则今《离世间品》。然当时仍未知为《华严》中之品分也。即诸品中,亦多首尾不具(梁僧祐《出三藏记集》卷十载无名氏《渐备经》十住梵名并书叙云:“《渐备经》恨不得上一卷,不知第一住中何说。冀因缘冥中之助,忽复得之。”)。同时复有聂道真之《诸菩萨求佛本业经》(一卷)则《净行品》之第二译也。又八十余年至姚秦鸠摩罗什与佛陀耶合(四〇一至四〇九)同译《十住经》四卷(或作六卷),即护公之《渐备》也,实今《十地品》之第二译。又十余年,乞伏秦圣坚译《罗摩伽经》四卷,则今《入法界品》之后半。计自支谶至罗什,前后二百五六十年间,三十九品之《华严》输入者仅八品(内两品重译),是为《华严》译业之第一期。与罗什同时有支法领者,慧远之弟子也,奉远命求经西域,从于阗得《华严》梵本三万六千偈。以晋义熙十四年(四一八)至宋永初二年(四二一)由佛驮跋陀罗口译,法业笔受,在扬州出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六十卷,则今存之《晋译华严》是也。是为华严译业之第二期。越二百六十余年至唐武后时,以晋译本处会未备(晋译七处八会三十四品,唐译七处九会二十九品),复遣使于阗再求梵本,并请译人。于是实叉难陀挟本偕来,以证圣元年(六九五)至圣历二年(六九九)与菩提流志、义净、复礼、法藏等,重译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八十卷。则今存之《唐译华严》是也。更阅九十余年至唐德宗贞元十二年(七九六),般若、宗密等译《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》四十卷,则旧经末会《入法界品》之全译也。是为《华严》译业之第三期。然梵本《华严》本十万偈,今晋译三万六千偈,唐译增至四万五千偈,益以别行之《普贤行愿品》,尚未及三之二也。
(二)《宝积经》 今本《大宝积经》百二十卷,实唐中宗神龙二年至先天二年(七〇六至七一三)菩提流志等新、旧、重、单会译合成之书。以近世目录学者之术语言之,实一种“百衲本”也。全书四十九会,内二十六会为流志新译,二十三会采古译。盖自汉支谶以来五百五十余年间,经一十七人之手而成此书,亦可谓异观矣。今将此经同本异译可考见者具列如下:
上所列者,皆流志以前译本。其流志新译之二十六会,目具本经,不复赘胪。又所举皆今藏中现存之本,其已亡佚者不复列。观此可知初期大乘佛典,唯《宝积》最为盛扬。法护译业之大部分,即在此经(全部四十九会,法护已译十六会)。然直至四百年后乃能完成,益见译事之艰也。玄奘译《般若》既成,诸弟子请续译《宝积》,奘翻数行讫,便摄梵本停住,曰:“自量气力不复办此。”噫!此兹经所以仅以流志之百衲本终也。
(三)《大集经》 自后汉支娄迦谶始译《般舟三昧经》,实《大集》单品输入之始。其后竺法护译《大哀经》八卷,即今本之《陀罗尼自在王品》,《宝女所问经》三卷,即今之《宝女品》,《无言童子经》二卷,即今之《无言品》,其《阿差末经》七卷,及智严之《无尽意菩萨经》七卷,旧录皆云出《大集》。此初期之《大集》零译也。至北凉昙无谶译《大方等大集经》三十卷,此为《大集》得名之始。然兹经本有十六分,谶所译自第一《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起》,至第十一《日密分》止,所阙尚多。至隋那连提耶舍译《大集日藏经》十卷,《大集月藏经》十卷,《大集须弥藏经》二卷,《日藏》即旧本之《日密分》,而《月藏》则全经之第十二分,《须弥》则其第十五分也。其后唐玄奘译《大集地藏十轮经》十卷,则其第十三分。隋阇那崛多译《虚空孕菩萨经》二卷,则其第十六分。唯第十四分梵本未至。而隋达摩笈多之《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》十卷,阇那崛多之《大集贤护经》五卷,并是《大集》支流,未详原次。要之《大集》译业,汉始萌芽,大成于东晋,隋唐则拾遗补阙而已。
(四)《般若经》 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,在大藏中,卷帙最为浩瀚。然唐以前输入者,不过极小部分耳。考两晋间,治《般若》者,有大品、小品之目。所谓小品者,则今本之第四会也(从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卷)。前后凡九译(并今本计),五存四阙。其目则:
《道行经》一卷(后汉竺佛朔译第一译今佚见《高僧传》)
《道行般若波罗蜜经》十卷(后汉支娄迦谶译第二译今存)
《吴品经》五卷(吴康僧会译见《开元释教录》第三译今佚)
《大明度无极经》四卷(吴支谦译第四译今存)
《新道行经》十卷(西晋竺法护译第五译今佚见《出三藏记集》)
《大智度经》四卷(东晋祇多蜜译第六译今佚见《开元释教录》)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五卷(苻秦昙摩埤、竺佛念同译第七译今存)
《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》十卷(姚秦鸠摩罗什译第八译今存)
所谓大品者,则今本之第二会也(从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卷)。前后凡四译(并今本计),今并存。其目则:
《光赞般若波罗蜜经》十五卷(西晋竺法护译第一译仅二十一品)
《放光般若波罗蜜经》三十卷(西晋无罗叉、竺叔兰同译第二译九十品)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三十卷(姚秦鸠摩罗什、僧叡同译第三译九十品)
此经输入之第一期则小品也,其第二期则大品也。此两品卷帙虽少,然与我国大乘宗派之关系则甚深。因小品而求大品,因大品而求全帙,阅数百年,卒乃大成。朱士行尝于洛阳讲《道行经》(即小品),觉文意隐质,诸未尽善,每叹曰:“此经大乘之要,而译理不尽。”誓志捐身,远求大本。以魏甘露五年入西域,从于阗得梵书正本九十章,遣弟子弗如檀赍还洛阳。罗叉、叔兰所译《放光般若》即此本也(见《高僧传》卷四)。我国人最初西行求法之动机,即起于此。时法护之《光赞》已先出,但未通行(《出三藏记集》引《渐备经序》云:“护公出《光赞》计在《放光》前九年,不九年当八年,不知何以遂逸在凉州。”据此知《光赞》之译实在前。《开元录》谓《放光》为第一译,误也)。而罗什之《摩诃》更注重直译(《出三藏集记》引僧叡《大品经序》云“什师以弘始五年出此经。师手执梵本,口宣秦言。秦王躬览旧经,验其得失,与诸宿旧五百余人详其义旨。……异名斌然,梵音殆半。斯实匠者之公谨,笔受之重慎也”)。前后五十年间,三大宗匠,注全力以翻此经,其重视之可想。次则有梁僧伽婆罗之《文殊师利所说般若经》一卷,则今本之第七会。陈月婆首那之《胜天王般若经》七卷。则今本之第六会。其第九会之《能断金刚分》则自晋迄唐。亦得六译(罗什一、菩提流支二、真谛三、达摩笈多四、玄奘五、义净六)。复有什师之《仁王护国般若》二卷,《般若大明咒经》一卷(即玄奘《般若心经》之异译),则大经中之别出者矣。然自唐以前,学者未睹此经全文,仅以意测其卷帙(僧叡《小品经序》云:“斯经正文凡有四种。……多者云有十万偈,小者六百偈。此之大品,乃天竺中品。”梁武帝《注解大品经序》云:“般若部党有多有少,《光赞》、《放光》、《道行》只举三名。……既不具得经名,复不得时之前后,若以臆断,易致讥嫌。”)。自玄奘西迈,挟策以归,乃于显庆五年正月一日至龙朔三年十月二十日(六六〇至六六三),凡四年间,无一日息,将梵本二十万颂四处十六会所说,译成今本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。译业伟大至此,匪唯空前,恐当绝后矣。旧译之《小品》、《大品》等,皆在后二百卷中占一小部分,其前四百卷,则皆初译也。
(五)《法华经》 《法华》输入,较晚于他经。《长房录》载支谦所译有《佛以三车唤经》,当是今本《譬喻品》,又载支疆梁接有《法华三昧经》十卷,则当是正经。然此二书皆不见于《祐录》(今亦久佚),疑皆赝本。僧叡于姚秦弘始八年(四〇六)作《法华经后序》谓:“经流兹土,垂及百年。”则兹经之来,最早不过在二世纪末晋太康七年(二八六)。法护、聂承远等所译《正法华经》十卷二十七品,其第一译。而弘始八年鸠摩罗什、僧叡等所译今本之《妙法莲华经》七卷二十八品,则其第二译也(《长房录》称此为第五译,盖将护公所译同书异名之本误指为二,又别有支道根《方等法华》五卷,并接公本而四也)。至隋之崛多、笈多合译《添品法华》七卷三十七品,兹经乃全(《添品序》云:“《正法》护翻,《妙法》什译。检验二本,文皆有阙。护所阙者,普门品偈也。什所阙者,药草喻品之半,富楼那及法师等二品之初,提婆达多品、普门品偈也。”)。然今唯什本流通,故《法华》译业,什公殆专美矣。
(六)《涅槃经》 《涅槃》输入,更晚于《法华》。法护译有《方等般泥洹经》二卷,目录家虽以人涅槃部,然全属别本,于大经无与也(支谦有《大般泥洹》乃《长阿含》中小品,与《涅槃》更悬绝)。虽以罗什之博,犹未见此经(《出三藏记集》引慧叡《喻疑篇》云:“什公时虽未有《大般泥洹》文,已有《法身经》明佛法身即是泥洹,与今所出,若合符契。”)。此经之来,全由我国高僧,献身求取。其一,则法显得自摩竭提国,赍至扬州,以义熙十四年(四一八)。与佛驮跋陀罗、宝云同译出,所谓六卷之《方等泥洹》是也。其二,则智猛得自毗耶离国,赍至凉州,自译一本,是为二十卷之《般泥洹》,今佚。复由昙无谶以北凉玄始十年(四二一)重译一本,则今本之《大般涅槃经》四十卷是也。其后刘宋慧观、谢灵运据谶译再治,是为南本《涅槃》三十六卷,章安据以作疏。然此经文来未尽(《出三藏记集》引道朗《大涅槃经序》云:“唯恨梵本分离,残缺未备。”又云:“此经梵本正文三万五千偈,于此方言数减百万。今数出者一万余偈。如来去世,后人不量悬浅,抄略此经,分作数分,随意增损,杂以世语,缘使违失本正。”),谶本虽增于显、猛,然尚非完足(《出三藏记集》又引失名氏《大涅槃经记》云:“此经初十卷五品,其梵本是智猛从天竺将来。谶因出经际,知部党不足,访募余残,有梵道人送到梵本,都二万五千偈,想近具足。”)。越二百余年(六六四),唐智贤、会宁合译《大般涅槃经后分》二卷,兹经亦略备矣。
(七)其他诸大乘经 其他诸大乘经,译出亦有先后。其间或重二三译,乃至八九译,然存佚真伪,殊费考证。今择其最重要者论列之。
《大庄严经》共四译二存二佚:
《普曜经》八卷魏吴失名(第一译)今佚见《房录》疑伪
《普曜经》八卷西晋竺法护(第二译)今存
《普曜经》六卷宋智严、宝云(第三译)今佚见《祐录》
《大方广大庄严经》十二卷唐地婆诃罗(第四译)今存通行本
《维摩诘经》共七译三存四佚:
《古维摩诘经》二卷汉严佛调(第一译)今佚见《房录》疑伪
《维摩诘经》三卷吴支谦(第二译)今存
《异毗摩罗诘经》三卷西晋竺叔兰(第三译)今佚见《祐录》
《维摩诘所说法门经》一卷西晋竺法护(第四译)今佚见《开元录》
《维摩诘经》四卷东晋祇多蜜(第五译)今佚见《祐录》
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三卷姚秦罗什(第六译)今存通行本
《说无垢称经》六卷唐玄奘(第七译)今存
《悲华经》共三译二存一佚:
《闲居经》十卷竺法护(第一译)今佚见《祐录》
《大悲分陁利经》八卷失名(第二译)今存
《悲华经》十卷北凉昙无谶、道龚(第三译)今存通行本诸录皆谓四译,龚译第三,谶译第四。实误分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