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孝孺笑道:“若蒋瓛真有此意,依陛下的性格,早该严惩不贷,怎会仅轻罚三个月俸禄?”
朱允炆与黄子澄相视一笑:“先生目光如炬,我二人也是此看法。”
“蒋瓛身为锦衣卫指挥使,乃祖父最信赖之人。”
“若他心存异志,祖父怎会容忍?”
“他所谓的投效三弟,怕只是奉命试探罢了。”
方孝孺微颔首道:“不错。”
“吴王在朝堂上索要储君之位,陛下怎可能毫无怀疑?”
“用蒋瓛试探他,再合适不过。”
黄子澄惋惜叹道:“可惜吴王机警,未能探出什么端倪。”
方孝孺道:“此人性情鲁莽,悖逆无道,但心思机敏,颇有才学,否则怎会写出那些诗文?”
“然若心术不正,德行不修,纵有才学又有何益?反而祸患更深!”
“献王殿下与他虽有手足之情,然皇家无恩,天下为公,殿下断不可存私念于他。”
“他公然与殿下争夺储君之位,殿下便不应再视他为兄,而当视为敌。”
“他今日在陛下面前推荐我为殿下之师,不过是虚伪作秀罢了。”
“我胸怀坦荡,绝不因他举荐而徇私枉法,殿下更不可对他抱半点仁慈之心。”
朱允炆缓缓起身,深深一躬,说道:“先生所言极是。”
“我心里也是明白的。”
“自从那日在金殿之上请求立储之事,我和他之间的情义便已经割裂了。”
“只因皇祖父不愿见到我们兄弟相残,我身为长子,不得不装出一副温和谦逊的模样,好让皇祖父欢喜。”
“这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。”
方孝孺微微颔首,称赞道:“献王殿下年纪虽轻,却已有如此见识,实属**之才!”
“大明的天下,理应由献王殿下继承。”
他话锋一转,道:“陛下诸位皇子都已长大成人,不少还常年在外领军,像秦王、晋王、燕王等人,都不是容易对付的角色。”
“其余的皇子,对储君之位也不见得毫无觊觎之心。”
“储君之位迟迟不定,各皇子心中便会一直存着野心。”
“再加上殿下与吴王,众多皇子皇孙彼此争斗,必定会让朝廷动荡不安。”
“依我看,陛下不会任由储君之位悬而不决。”
“快则一两个月,慢则三五个月,储君之位定会尘埃落定。”
“现在,正是最关键的时刻。”
方孝孺分析道:“陛下派蒋瓛去试探吴王,这说明他对吴王还是缺乏信任。”
“我们正好可以借此做文章。”
朱允炆向前微倾身子,急切问道:“该怎么做呢?”
“明暗双管齐下!”
方孝孺说道:“表面上,我们可以大肆宣扬吴王殿下乃是真龙转世,理应继承大统。”
“吴王不是在朝堂之上公开要求得到大明江山了吗?”
“我们就跟着附和,他也总不能反对吧?”
“声势越大越好。”
“这样一来,不仅是我们,连秦王、晋王、燕王这些皇子,都会把目标对准他。”
“他将会成为众人的靶子。”
方孝孺冷笑着:“暗地里,我们可以偷偷收集吴王违法乱纪,甚至勾结凉国公、开国公等武将图谋**的证据。”
“只要我们用心去找,肯定能找到一些线索。”
“即便真的没有,我们也能伪造出来。”
“然后将这些证据悄悄呈递到陛下案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