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此一明一暗,大事可成!”
黄子澄拍手叫好,赞叹道:“早就听闻方先生才华出众,今日一见,果然是名副其实。”
“这一明一暗的布局,双管齐下,何愁大事不成?”
朱允炆听后喜不自胜,起身再次深深一揖。
“得到先生指点,恰似刘备遇见孔明,自此风雨之后,前途无忧。”
“一切遵照先生之意行事。”
……
吴王府内。
夜幕降临。
朱允熥正苦苦思索。
虽然方孝孺已经转交给朱允炆,但老师的挑选仍悬而未决。
这关系重大,不可轻忽。
不仅如此,朱允熥现在受命创办报刊,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主编。
他自己深知,仅凭那点浅薄的学问,抄抄诗句尚可,担当主编却远远不够。
偏偏他在文官圈子里毫无根基,一时间难以寻觅到合适人选。
主编不仅需要才学出众,挥笔成文,更需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,能灵活引导舆论,又能巧妙规避朱元璋忌讳。
明初的**极为严苛。
朱元璋出身贫寒,登基后虽重用读书人治国,却对这些人疑虑重重。
他总觉得读书人瞧不起自己,认为他们喜欢旁敲侧击,因此疑神疑鬼,对文字吹毛求疵,大兴**。
因此被杀之人不计其数。
朱允熥创办的报刊,旨在宣传朱元璋一生功绩,颂扬其丰功伟业。
稍有不慎,就可能被视为挑衅或侮辱。
若有人从中挑拨离间,恐怕朱元璋又要大动干戈。
朱允熥对此心知肚明,这绝非易事。
朱允熥作为皇孙,朱元璋重视亲情,自然无碍,但其他参与报刊工作的人员处境堪忧。
稍有差池,便可能人头落地,满门遭殃。
朱允熥不愿好事变坏事,惹怒朱元璋。
这主编,非得是个能力非凡、政治敏锐之人不可。
那么,谁才是合适的人选呢?
朱允熥心中闪过诸多人选,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那妖僧姚广孝。
这世间才子,若论智计谋略,恐怕无人能与他比肩。
可惜,如今的姚广孝已被燕王朱棣抢先招至麾下,朱允熥暂时无望将其纳入门下。
要想挖墙脚,也只能待日后寻觅良机。
至于其他诸人,多已有了归属。
更糟糕的是,朝中官员大半也不愿归附于他。
哪怕他递出橄榄枝,众人也会避而远之。
尤其是他公开表明争储之意后。
除却那些与他世代绑定的勋贵武将,饱读诗书的文官们都恨不得绕道而行。
除非是那些尚在民间被埋没的英才,或许会有投效的可能,以求前程。
老实讲,可供选择的空间着实有限。
忽然间,朱允熥眼前一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