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允炆一路过关斩将,终于坐上了皇位。
这样看来,朱允炆至少具备两项超出常人的特质。
其一,他有着卓越的演技,擅长伪装。
其二,他的耐性极佳,能够长时间隐忍。
想到这些,朱允熥心中泛起阵阵烦躁。
归根结底,储君之争,比拼的并非单纯的能力。
能力固然重要,但绝非决定性因素,甚至不是最核心的部分。
最终的评判标准,还是要看太祖的态度。
单靠展现能力,虽能在太祖心中加分,但这远远不够。
太祖对储君的考量是全方位的,并非只盯着能力这一项。
杨士奇拿起茶杯,轻啜一口茶水。
“处理蓝玉的事情,以及协调武将勋贵与殿下之间的关系,这只是殿下争取储君之位的第一步。”
“即便这第一步尚未完全达成,殿下仍需赢得明日朝堂上的博弈,方能取得这场较量的胜利。”
“杨靖、袁泰、周志清今日到王府索人,固然背后有人指使,为他们壮胆。”
“同时,他们也早已明白,这是陛下对殿下的试炼,而他们自身亦是其中的一部分。”
“可惜,他们的判断出现了偏差,所以落得个狼狈不堪的结果。”
“陛下确实在继续考验殿下,但并非是在此处。”
“今日赐殿下宝刀,助殿下逼退三法司。”
“然而,赋予殿下的权力太过重大,明日必定引发朝臣的强烈反应。”
“而这,正是陛下所期望看到的局面。”
“否则,陛下不会这样做,只需让三法司知难而退即可,无需赋予殿下如此大的权力。”
“陛下给予殿下权力,就是为了看看众臣是否会集体反对殿下。”
“如何掌控蓝玉,如何驾驭居功自傲的勋贵武将,又如何安抚朝臣的不满。”
“唯有这两点都能妥善处理,殿下才有资格成为大明的储君,日后继承皇位。”
朱允熥回想起,朱标在世时,文臣武将都无条件支持他。
朱标去世后,曾经的支持者分成了两派。
武将勋贵支持朱允熥,文臣则偏向朱允炆。
杨士奇继续说道:“我知道殿下对文官颇有怨言,他们对殿下也充满敌意。”
“但朝堂之事,不能仅凭个人喜恶来决定。”
“特别是现在,正是殿下争夺储君之位的关键时期。”
朱允熥含笑颔首:“我心里清楚,不会掺杂太多个人情感。”
“只要是能争取的人,我都会尽力去争取。”
“这政事啊,就是让朋友越多越好,敌人越少越好。”
杨士奇微微一怔。
反复琢磨着朱允熥的话,只觉得此话简洁明了,却直击要害,不禁莞尔:“殿下这般年纪就有这样的见解,倒是我的多虑了。”
朱允熥并未回应,只是端起茶杯轻啜。
杨士奇接着说道:“此外,还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,那就是‘孝’!”
朱允熥放下茶杯,道:“恳请先生赐教。”
他虽知朱允炆正是靠着一个“孝”字占尽优势,
但自己如何扭转局面,却毫无头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