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谯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,随即一本正经地看着朱元璋说道:
“是否富饶,学生难以确信。”
“但可以确定的是,海外能够找到充足的粮食。”
接着,苏谯提高声调继续说道:
“我大明以南,有一国称交趾,一国称安南,这两地原本皆属前唐管辖。”
“不知陛下是否明白,为何这两地屡次投降又反复反叛,终致今日局势?”
朱元璋不解地追问:
“这是为何?”
苏谯整理了一下嗓子,郑重其事地回应:
“无它。”
“彼国富裕,而我大明贫困。”
“正因此,交趾与安南才降而复叛。”
还没等话说完,站在旁侧的黄子澄便已忍不住跳了出来,指着他怒骂:
“大胆!此乃谨身殿,岂容尔等胡言乱语之辈在此放肆!”
“陛下,微臣请求即刻将此人推出午门,寸斩示众!”
苏谯对黄子澄的话语毫无反应,心中暗想:
凌迟也好吧?总比直接砍头赚这点赏钱来得安心些!
朱元璋冷哼一声:“退下!”
黄子澄仍不甘心地上前几步,朝后方的锦衣卫高声喝令:
“你们听到了吗?陛下的旨意是将此人推下去!”
锦衣卫们闻言一怔,正准备上前,却被朱元璋猛然拍桌阻止:
“咱让尔退下!”
黄子澄浑身一颤,急忙退回原位。
朱元璋随后盯着苏谯,面无表情地道:
“年轻人,继续说。”
“中原为天下之上邦,怎会不及交趾、安南富有?”
苏谯闻此不由得愣住片刻。
老朱今天是吃错药了?怎么不杀了自己?
长叹了一口气,他无奈地说:
“非他国不如中原富庶。”
“实则是其国在两广岭南地区经济发达,从而与中原割裂。”
“好比高丽因其富饶而在辽东以外孤悬海外,交趾与安南同样如此。”
“且交趾与安南土地肥沃,粮食一年三熟,人丁繁衍迅速。”
“废止海禁,借由海运南下前往交趾购粮,此乃势在必行之策!”
听罢,朱元璋眼神顿时一亮。
此人虽然看似狂妄,言语间倒也合情合理。
况且提到的三国——高丽、交趾、安南皆偏居海外,其富足恰好因为接壤地区相对贫瘠所致。
即便仅仅凭借此子对周边藩属的了解,已然堪称为可用之材。
然而此刻,朱元璋的目光仍旧紧锁在苏谯身上。
“方才你说应先抄士大夫之家,现在问你,这个家要如何查抄?从何处开始?”
“再者说来,倘若后代君王真去抄没这些士绅之家,读书人怎么看我大明未来的君主?”
“一旦读书人拒绝入仕,谁来治理国家?”
“到时岂不是把所有读书人都推向反对者的阵营去了!”
苏谯冷冷一笑,抬起头对着朱元璋问道:
“陛下可否告知,关外是否有强敌环伺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