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点头答道:
“不错,此敌远超北元。”
“那么,敢问如今大明尚余多少可用之军?”
朱元璋听罢微微一怔。
这一点先前确实未曾提及。
不过大致情形也相差不多。
若有可用之兵,又何必落到这等地步。
于是他简短回道:
“没有了!”
苏谯闻言神色稍缓,而后悠然开口:
“只需一支精锐兵马,即可平定天下,确保江山永固。”
朱元璋一听立即警觉地追问:
“哪支兵马?!”
苏谯毫不犹豫地吐出三字:
“朱家军!”
朱元璋听罢,脸色瞬间阴沉。
苏谯轻描淡写地答道:“这是本朝祖制。
按照规制,郡王子孙封官如下:子为镇国将军,孙为辅国将军,曾孙为奉国将军。”
随即苏谯反问道:“请问陛下,既称镇国将军,若只顾其名而不握兵权,又怎配此称号?”
这话令朱元璋陷入沉默。
是啊,当初他将藩王分封各地,意在使子孙后代能捍卫大明江山。
古往今来,男子的价值不就在于此?不论是为家族争夺资源,还是为国家稳固根基,皆需行动。
值此时局危急,朱家岂有退缩之理?
还没等朱元璋细思,苏谯接着说道:“陛下刚提及外敌环绕,不妨诏告天下,召集所有镇国、辅国与奉国的将军及校尉出征,如此一来便可破解当前困境!”
说到这里,苏谯目光炯炯生辉。
但黄子澄赶忙反驳道:“陛下,这若是数百年的承平局面下宗室之人未曾习武,将这些未经磨炼的军人派往前线与敌厮杀,岂非同于驱羊入虎口?”
苏谯冷笑一声,朗声回应:“即便经历二百载繁衍壮大,我朝宗室安逸生活亦不过数十万之众罢了。
相较而言,关外的女真、蒙古诸部族人数寥寥无几,动辄不过数万。
若就此亡国,岂不可笑至极?!”
黄子澄不甘示弱高呼:“放肆!你如何对待天潢贵胄的宝贵生命!”
苏谯怒视黄子澄,大声回击:“此战胜,则万事大吉;一旦战败,大明天子亦可籍叛国罪抄没宗室家财!届时必清查谁贪污腐化,那些人非但不顾圣恩,更是朱家的敌人。
抄家灭族,也不足以平天下之愤!再者说,宗室皇亲坐拥天下财富,为天下立标杆有何不可?”
言毕,苏谯深吸一口气,紧盯着黄子澄问:“假设你为穷苦百姓,若得江山,是否会留朱氏血脉?若关外强敌破关而入,朱氏还有活路吗?天下人或降或反,唯独宗室不得降反。
否则即便以朱家全族鲜血捍卫了这片天下,朱氏后代也难保公卿高位。”
“用朱家满门热血守卫这份基业又如何?这本就是他们应承担的责任!”话音落下,黄子澄顿时语塞。
苏谯字字铿锵地说出每个看似违背常理实则合情合理的话语,却毫无差错——任何人都可以投降,可只有朱家没有退路,特别是拥有皇位继承权的朱家男丁。
苏谯继续冷言警告黄子澄:“若被国内乱党篡权成功,或许尚存侥幸苟活之心,如乐不思蜀之典。
可一旦关外夷狄入关,则朱家必然全族覆灭!难道大人忘了吗,我大明的江山是怎么来的?”
此言让满殿鸦雀无声。
来自元人的手中!
倘若明朝再次失守汉人江山,每一个朱家后人都将成为反旗复辟的旗帜。
关外异族怎会让朱家人存活于世?最终,苏谯语气一顿,直视朱元璋缓缓说道:“若宗室子弟能毅然出战关外,即便马革裹尸,到那时陛下定会见证属于大明天子空前的威望。”
“纵使天下有悖逆之民,那又怎样?”
“他们难道不是汉家子弟?怎可坐视汉室江山沦亡于外人之手?”
“若将来这些人再次为祸,便是助纣为虐的汉奸,必遭万世唾弃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