灾民大批冻死饿死,会引发大乱的。
虽说这事是吴王搞出来的,但朱元璋会全怪吴王吗?
显然不会,吴王毕竟是皇孙,且捕渔儿海那件事让朱元璋越发看重他。
所以到最后,这责任全得落到运粮的官员头上,如今还得加上锦衣卫。
……
朱允熥这事闹得挺大。
不只是远在应天府的朱元璋,北平的朱棣、大宁的朱权、辽王朱植这些边疆王爷也都一直在关注着。
“疯了,朱允熥这小子肯定是疯了,哪有这样救灾的!”
朱棣一听朱允熥的救灾方式,立刻就怒了。
“就他那点儿粮,这么分发,最多撑十天。”
“这次,就算父皇派来的救灾队也赶不上了。”
“朱允熥这是自寻死路!”
“要是真有灾民大批饿死冻死,父皇绝不会放过他的!”
朱棣被朱允熥的做法气得几乎昏过去。
因为大哥朱标的关系,他对这个侄子一直很照顾。
朱棣正在为侄子朱允熥头疼呢。这小子真是胆大包天,居然搞起大工程,扩建城墙不说,还招工人,每天给三十文工钱。家里钱都不够用了,他倒好,说灾民只要肯干活就管饭,这还能忍忍。不过,老爷子已经在背后帮他收拾残局了。
更让人震惊的是,这小子赈灾居然用稀粥,还一天三顿!这种待遇连普通民夫都享受不到。这下好了,老爷子想帮忙都没机会了。
探子回来报告说,最近的赈灾队伍至少要十天才到。可按朱允熥现有的粮食,最多撑三天。这七天时间,足够饿死人了。现在只能指望朱允熥派去买粮的队伍快点回来。
朱棣正想着这个唯一的机会,姚广孝回来了。一开口,就把朱棣最后的希望打破了。他说,朱允熥的运粮队最快也要七天后才能回海城。朱棣听得脑袋嗡嗡响,心说完了,看来没人能救他了。
虽然时间从十天缩短到了七天,但结果一样。姚广孝安慰说,朱允熥可能有别的计划,但朱棣不信,他明白,没有粮食就是没辙。姚广孝也承认朱允熥聪明,可经验不足。朱棣叹了口气,决定听天由命,或者看看老爷子能不能想出办法。
听到这些,姚广孝也没话说了,这情况确实没别的路可走。
另一边,朱权在大宁听说这个消息,也愣住了。他原以为这傻侄子开窍了呢,没想到又是这么个荒唐的主意。一天三顿稀粥,这也太蠢了吧。
话说回来,你要是真想救这场灾,最起码也得好好想想吧。仓库里的粮食还能撑多久?出去买粮的队伍能不能及时赶回来?朝廷的救济粮又什么时候能到?
你不做任何计划,就敢打开粮仓放粮,老朱权也不知道该夸你心系百姓,还是该骂你脑子进水了。
“王爷,您也别太担心啦,说不定吴王心里头有数呢!”
宁王妃张氏给朱权披上了貂皮大衣,帮他在寒风中挡挡冷。
她笑着说道:“上次吴王来大宁的时候,我就觉得他是个挺精明的人,应该不会干这种糊里糊涂的事吧!”
“他确实聪明,但救灾这事他可是第一次碰呢!”
朱权摇摇头笑了下,想起自己刚开始处理事情的时候,和现在朱允熥的样子也没什么区别。
聪明是聪明,就是没经验,做起事来总是事倍功半。
更别说朱允熥这次是被老爷子派去捕鱼儿海当塞王,一点经验都没有,不出岔子才怪。
……
广宁州的辽王朱植听到这事,也是一声叹息。
“我这个傻侄子,哎!”
朱植叹了口气,“这下他自个儿把自己陷进去了。”
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朱允熥这次是躲不过去了,肯定会被老爷子狠狠训一顿。
可咱们的主角朱允熥呢,这时候已经穿戴整齐,在系统商城里买了点东西,满心欢喜地往城外走。
他准备去找老天爷要点粮食。
另一边,姚少宝也以最快速度挑选了一万名身体强壮的灾民。
灾民们等得急了,在私下嘀咕吴王找他们到底要干什么。
“吴王找我们来到底要干嘛?”
“这还用猜吗,吴王这次挑的都是壮劳力,肯定是让我们去帮忙修城墙!”
“不太像,要是修城墙的话,直接带我们去工地分配工作不就行了,还用得着专门召集我们?”
“对,吴王的大管家还让我们跟家人告别,明显是要出远门。”
“管他呢,吴王对我们这么好,他说什么我们都照办!”
“没错,我们一家五口的命都是吴王救的,他让我们干什么我们都愿意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