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清晨,雾还没散。
陈旭背着一个小小的包袱,站在书院门口。他的东西很少——几件衣服,一把刻刀,一卷《孟子》,还有那几个孩子生前的一些随身物品,小丫头最后摘的那朵野菊,已经被他制成了干花,夹在书页里。
学生们全都来了,安静地站在院子里。
"都坐下吧。“陈旭指了指槐树下的空地,”既然作为院长,临别前,有几句话要给大家说。"
学子们立刻安静下来,按照长幼顺序盘腿而坐。杜松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简和刻刀,准备记录先生的教诲。
陈旭的目光缓缓扫过每张年轻的面孔,这些孩子他可能无法再看着长大了。他清了清嗓子,声音在春风中格外清晰:
"第一,立身以正。"他拾起地上的一根树枝,在地上划出一道笔直的线,"为人处世,当如这直线,不偏不倚。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此乃大丈夫之节。"
"第二,求学以诚。"陈旭折断手中的树枝,露出新鲜的断面,"学问之道,贵在真诚。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。切不可如这断枝表面光滑,内里却已腐朽。"
学子中有人羞愧地低下头。陈旭的目光却变得柔和:"记住,圣人亦有过,何况我等凡人?重要的是保持求知的赤子之心。"
"第三,待人以恕。"陈旭翻开书卷,指着其中一页,"夫子云:‘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’这‘恕’字,上如下心,便是要将心比心。"
他合上书卷勉强笑了笑,"今日所言,你们都要牢记。好了就送到这里,大家都回去学习吧”
“先生究竟要去何处?"杜松急道,"我愿随行侍奉!"
陈旭望向远方起伏的青山,目光悠远:"去完成一个承诺。"他收回视线,拍了拍杜松的肩膀,"记住方才的三点:立身以正,求学以诚,待人以恕。若能践行,不枉你我师生一场。"
"送行千里,终须一别。你们几个也回去吧"陈旭对着周蘅他们四个说道。
远处忽然传来孩童的诵诗声,是其他学子在书院门前齐声吟诵《诗经·黍离》:"彼黍离离,彼稷之苗。行迈靡靡,中心摇摇。。。"
陈旭驻足聆听,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。
周蘅上前一步,递给他一盏灯。
“先生,路上小心。"
他接过灯,点点头,转身走向山路。
雾很大,他的背影很快就模糊了。
杜松突然追出去几步,大喊:“先生!记得早点回来!”
远处传来陈旭的声音,带着淡淡的笑意:
"……会的。"
然后,雾气吞没了他的身影。
那之后,圣母书院的日子照常过。
周蘅代课,杜松管书,赵延打理药圃,李荆管后勤。
每年重阳,他们都会去山腰祭拜。
七盏灯,七个名字。
火光摇曳,像是永远不灭的魂灵。
陈旭沿着山路走到了莲花峰,圣母庙门口。